发布时间:2024-11-18 12:44:49 来源: sp20241118
夜色尚未完全褪去,“嗡嗡”的锯声就已奏响。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的牛羊肉加工车间内,一块块硕大的牛肉被快速切割,在工人熟练的操作中,细分好的牛排、牛尾、精肉等被真空封口,装入锡箔纸袋和泡沫箱,随即被发往全国各地。
指着墙角打包好的牛羊肉礼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扎西达娃满脸自豪,“绿色无公害养殖加上冷链物流,让咱高原深处的牛羊肉也能直抵一线城市,每斤七八十元,从元旦开始到现在,订单不断,每天至少发300斤!”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2004年,地处长江源头、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的首批128户牧民自愿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取名长江源村。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产业、探索乡村旅游……政策给力、群众发力,这些年,长江源村一步一个脚印,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顾不上休息几天,村民俄桑梅朵抓紧装修自家的藏式民宿。放下牧鞭、当起老板,眼前这名精致的服装店经营者又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光做服装生意,盘子有点小,这两年青藏线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等把民宿搞起来,再融入藏餐、藏歌表演,到时候肯定火!”
“这两年,村上建起了小学、敬老院、村史馆,铺设了自来水和污水管网,形成了从货源、加工到销售的牛羊肉产业链,乡村旅游也是有声有色,但要我说,变化最大的还是乡亲们的观念!”今年70岁的老支书更尕南杰感触颇深,“家家日子都不差,特别是年轻人,开藏餐吧、藏茶馆、手工艺编织厂,老手艺被他们玩出新花样,这里有传承,更有希望!”
去年,长江源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也从2017年的20多万元增加到了5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增收”。“拓展网上销售渠道、提升农畜产品品牌效益、完善物流仓储……”谈及新年计划,扎西达娃掰起手指算得仔细,“新的一年,注定忙碌而充实!”身后,白墙红瓦的藏式街巷里,店铺一家连着一家,伴着村口的白杨一起茁壮生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9日 12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