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08:52:20 来源: sp20241116
鲍南
吃个饭,得下载APP扫码点菜;打个车,得用中国手机卡注册APP;参观博物馆,还得通过APP预约购票……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不断增强、数量明显回升,但在“山好水好吃好玩好”的同时,也有不少游客反映自己被各式各样的APP“绊”住,很是闹心。
平心而论,这样的槽点,多少算“幸福的烦恼”。在我国,消费场景已日益数字化、智能化,各种各样APP、小程序几乎成为线下场所标配。然而横向对比来看,由于中国的网络化程度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方式,对很多外国人却有些陌生。他们仍然习惯于通过刷卡与现金进行支付,站在街边扬招打车,点餐也更倾向于看纸质菜单。加之一些APP设计也未能很好打消一些外国人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导致了他们对于中国APP不会用、不能用、不愿用,产生了线下生活“卡壳”的窘境。
APP使用之困是个小切口,反映了我国进一步提升旅游,或者说消费环境的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不影响中国主流消费者的前提下,帮助更多来华外国朋友跨越数字鸿沟。在这方面,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经验,无疑值得借鉴。近些年,工信部先后发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引导中国各家互联网公司开发一键叫车、轻松网购、语音打字等适老版APP,收到了良好效果。基于此,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各大APP平台的外语系统建设、护照号码数据库的互联互通等“适外化”改造。这不仅是在创造更为便利的软硬件条件,满足来华人员的多元需求,也有助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适应全球化需要,为“走出去”加强竞争力。
主流APP的“适外化”改造需要重视,当下生活中需要手机APP的场景过多过滥的问题也值得反思。不扫码就不能吃饭,不用APP结账就没有优惠,一个景点就要配一个APP……“互联网+”的初衷本该是减少沟通成本,但很多商家已然忘了服务本位,反而热衷于利用技术“套路”消费者。说到底,手机APP就是个服务工具,使用权理应在顾客手中,不应该成为一道“单选题”。在这个问题上,还是需要监管部门站出来,强化日常监督,让商家多些“边界感”,让消费者有权力、有底气选择自己方便舒心的方式获得服务。
目前,随着航线恢复、入境便利化措施的落地以及互免签证国家数量的增多,中国入境旅游正在快速恢复。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入境游客达177.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选择奔赴中国,观赏山川美景、感知中华文化。抓住这一契机,优化国内APP的功能设计,让境外游客的旅游环境更加无“碍”,也是在为中国印象加分。(北京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