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城,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长城脚下是我家)

发布时间:2024-11-17 03:10:44 来源: sp20241117

  清晨,甘肃张掖山丹县老军乡硖口村。

  5点半,刘祯贤(见图,黄盼欣摄)便起床,开始给圈舍里的小羊羔准备草料。6点半,小羊羔吃饱,刘祯贤自己填饱肚子,踏上放羊路。带上水,抄上馍馍,赶着羊出圈。直到晚上8点多,刘祯贤才迎着月光回到家。

  ——这是硖口村村民刘祯贤平凡的一天。

  直到两年前,刘祯贤的平静生活突然有了些许不同,他“解锁”了一个新身份——长城文保员。作为村里的4名长城文保员之一,刘祯贤自豪得很,他指指手机,“绝对能胜任!每次上山巡查完,我都仔细拍下照片发到工作群,无一例外。”

  刘祯贤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站在自家院子里就能看到长城,“小时候,到了夏天,起伏的城墙边长满了各种野花野草,山上的烽火台高高耸立。沿着长城一路走走停停,有小鸟、蜜蜂做伴儿,这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我今年50岁了,每天睁开眼就能看到长城,可就是看不够。我常想:长城还能陪伴我们多久,我又能陪伴长城多久呢?”刘祯贤说。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蜂腰”,有“甘凉咽喉”之称。沿着连霍高速公路一路驱车向东南,途经312国道,在广袤戈壁上,于草坡、荒滩中突然跃出了一段段残墙,山丹汉明长城就这样裹着历史风霜迎面而来。

  这是一座“露天长城博物馆”。细细看去,跨越千年的两代长城蜿蜒起伏,同向而行,最相近处不过10米。汉长城在北,长94公里,依托山险,以壕堑为主;明长城在南,长271公里,由黄土版筑而成。在同一地点,汉明长城比肩而立、并行存在的景色,在万里长城沿线并不多见。

  “硖口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硖口段长城像一道金色的屏障,向西延伸,守护着硖口古城。”硖口村村委会干部黄盼欣介绍。

  刘祯贤负责硖口长城1、2段,以及墩墩洼烽火台等8处点位的长城巡查。8处点位,分布在远近不一的山中,翻过一座山,再越过一座峰,仅仅去程就要6个小时。全部巡完,一来一回,对天天放羊的刘祯贤来说,也要走上一整天的时间。“上次带一个年轻人走,还没到第一个点,山爬了一半他就走不动啦。”刘祯贤憨笑着说。

  “以前村里盖房,有人把长城当成了自家院子的后墙,甚至为了方便出入,把墙体凿开了洞。”黄盼欣说,“现在村民们的长城保护意识很强。在长城脚下增设围栏,自发劝阻游客不翻越围栏踩踏长城、不往围栏里扔垃圾。”

  从砖砌拱形的硖口古城门向外看去,村民们的自建房统一往前搬离,院墙距离长城50米。家家户户外墙经由统一设计,古风韵味十足,干净整齐的环境使古老长城风貌完整展露。

  修建巡查步道、设立导览标识、复原古代驿站……2022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开工。在硖口村,民俗馆、露营地、书法石廊、研学基地等新建筑与古老长城相映生辉。“来村子里研学、徒步的人越来越多,昨天还有人开着房车过来露营呢!”在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难掩兴奋。

  位于古城正中的过街楼,曾见证古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盛景。如今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长城脚下的村子焕发新生。

  “老祖宗很伟大,建造出这么雄伟的长城。我的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守护长城,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在山丹县,像刘祯贤这样的长城文保员已有118名。

  说话间,望着山上他巡查的路,刘祯贤的眼睛清澈明亮。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古往今来,长城一直在那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4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