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7:32:46 来源: sp202411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所说的古丝绸之路,是指联系古代中国和中亚、印度以至地中海地区的交通体系,由三条主要路线构成,即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中亚、西欧的考古发掘证实,欧亚草原地带在秦汉以前就有丝绸的传输。绿洲丝绸之路始于张骞通西域,这是中国与河西走廊以西的大西域地区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与当时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接触交流时代的开始。在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同步发展。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它不仅是通商易货之路,更是知识交流之路、友谊之路,这与历史上中国历代王朝客观上担当了交流主体进而促进和保障千年丝路延绵不绝密切相关。
相较古代中国在推动古丝绸之路发展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有不足:一是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比较缺乏,研究主要以丝路遗物遗迹和文献考据为主;二是注重境内的考古发现,对国外丝路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不足,文献解读能力和研究基础有待提高;三是关于沿线文明古国对于丝路文明形成和东西方文明交流贡献的研究有待深入。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如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路径、建立中国特色的古丝绸之路研究体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
在研究视角方面需要宏观微观兼顾。在历史研究中,宏观综合性研究是建立在微观研究基础上的。万里丝路,千年沧桑。深化古丝绸之路研究,既要有注重整体的国际视野,也要有研究细节和个案的绣花功夫。一方面,宏观研究要为微观研究提供合理的定位。要加强古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的整体研究,将其纳入地区史、中外文明交流史、世界史等框架中,深入探究古丝绸之路在推动地区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微观研究要为宏观研究拓宽和夯实历史细节的基础。在细节和个案研究中,要有意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外文明交流互动的宏大视野下进行定位定性,对新发现的文本、铭文、遗址、遗物、艺术品等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做好探微研究,对古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和延续,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等做好深入的个案研究。
在材料运用方面需要中外并重。古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及相关海域,经过各古老文明地区。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地区及其文明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它们通过古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的关系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又要高度重视域外古文献、考古新发现。要对境内的文化遗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比如对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民族融合的研究,对器物、艺术演化的研究,都可以继续深入推进。在域外材料方面,目前对于古丝绸之路上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尚相对薄弱,需要利用好当地大量出土的钱币、城市遗址、寺庙遗迹、墓葬、碑铭等实物,对文献记载比较模糊或阙如的国家和地区文明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力求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这对于弥补我国在中亚、西亚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不足,改变重本土、疏域外的研究现状,建立以本土资源为基础的多方位研究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经世致用方面需要古今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当今时代的合作共赢中发掘力量,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光明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在古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上,不论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丝绸之路,中国既是发轫的起点,也是回归的终点。同时,古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丝路文明的创造者。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国在丝路文明互动交流、互惠互利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相关研究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史学智慧、贡献学术力量。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3 版)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