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0:26:58 来源: sp20241116
中国网12月15日讯(记者 彭瑶)国网福建电力发布的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至2022年末,福建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4541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另据福建省发改委数据,2022年,福建海上风电装机规模321万千瓦,居全国第三。
12月14日,“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媒体一行来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调研采访福清海上风电高端制造业发展情况。记者现场了解到,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福建近海年平均风速8—9米每秒,风力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该省海上风电年均利用小时达到3500小时以上,赶上中国水电的平均水平。
产业实现“领跑” 不断刷新纪录
2015年6月,三峡集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明确要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规模连片开发海上风电项目。2016年,三峡集团与福州市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建设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称“三峡产业园”),自2017年7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至2019年1月首台产品正式下线,历时仅一年半。
产业园一期目前引进5家海上风电龙头企业,已形成风机、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完整产业链。2022年11月,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园区下线,标志着我国风电装备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11月,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园区下线,为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直驱海上风电机组。
“一般一家三口每月的用电量约200—300度。园区首台产品是6.7兆瓦,11米/秒风速下,风机满发状态每小时发电6700度,是当时亚太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盛雷表示,从最初的6.7兆瓦,到上个月下线的18兆瓦风机,4年时间内产品技术已迭代升级了七八代,单机容量翻了两倍多,“我们在不断刷新自己的世界纪录。这些机型都有从我们的产业园下线,并都在海上风电场安装运行。其中16兆瓦的风机已于今年7月投入运行,18兆瓦风机预计明年安装。”
既发展经济 又兼顾“绿色”
盛雷说,随着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分摊到每兆瓦的成本就越低,用海面积可节约35%。海上风力资源有限,单位面积内可安装更多风机,对资源的利用也就更有效。机组靠近东南沿海,紧邻电力负荷中心,为东部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此外,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对地方就业、税收、高端制造产业集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上风电产业既发展了经济,又兼顾了“绿色”,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目前,产业园的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还销往英国、埃塞俄比亚、土耳其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福建“丝路海运”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以来,有更多产品销往斯里兰卡、玻利维亚、越南、坦桑尼亚等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三峡产业园本身在规划设计时就融入了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福建当地优越的风资源、光资源,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产业园智能微网项目包含屋顶光伏、测试风机、储能及微网控制系统等四个部分,其中屋顶光伏建设容量为8.2兆瓦,测试风机项目装机容量为15兆瓦。目前智能微网项目已投运,年平均发电量为536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近6590吨,减少碳排放量约3.8万吨。通过测试风机、屋顶光伏、储能装置的多能互补,借助能源管理系统、水蓄冷等技术打造智能型微电网,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个自发自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园区。2021年5月,产业园成功取得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
从近海走向远海 从福建走向世界
三峡产业园还建成了投产福清兴化湾一期、二期,长乐A区等一批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清洁能源装机195万千瓦(含参股)。在三峡福建集控中心,记者了解到,兴化湾一期样机试验风场是全球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奥林匹克赛场”,国内外8个知名厂商14台大容量风机“同台竞技”,推动了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的进步;兴化湾二期风电场安装有45台风机,其中东气10MW于2020年7月12日首次并网运行,是当时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机组;长乐A区实现我国首个双“40”(水深40米、离岸40公里)海上风电场建设,10兆瓦风机实现批量投产,同时为海上风电逐梦深远海提供了经验。
“三峡产业园就是海上风电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盛雷表示,产业园将紧跟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抢抓福建省加快建设“生态福建”“海上福建”和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努力建成海上风电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及检测、设备安装及运转,电站运行及维护、人才培养及培训“五位一体”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从福建走向世界,让中国装备全球”的目标。
编审:魏婧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