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2:57:21 来源: sp20241114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代表,已成为数据资源畅通循环的关键支撑,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5G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持续推进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5G应用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说。
网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从黑龙江漠河到海南三沙,从海拔5000多米的新疆喀什地区红其拉甫口岸到地下200多米深的山西矿井,均已经覆盖5G信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介绍,截至9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18.9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5G移动电话用户达7.3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42.8%。
此外,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100万个,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共建共享700MHz 5G基站57.8万个,精准建设2.6GHz与4.9GHz频段,实现全国城区、县城、乡镇连续覆盖。“目前,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已经超过2万个,覆盖工业、港口、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有效支撑应用场景拓展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龚克说。
在网络覆盖不断完善的同时,5G关键技术取得整体性突破,已形成涵盖系统、芯片、终端、仪表等环节较为完整的5G产业链,产业基础实力持续增强。“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为推动全球5G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张云明说。
据龚克观察,随着标准体系持续升级,5G技术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但上行传输速率、定位、低时延、高可靠等技术能力仍无法完全满足工业现场需求,网络切片及灵活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对此,张云明建议,要持续夯实网络能力。坚持适度超前,加快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5G网络深度覆盖,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县镇加速延伸。紧贴垂直行业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加快推进行业用户可便捷运维、易复制推广、能形成安全保障的5G行业虚拟专网的建设部署,提升多元化5G网络的供给能力。前瞻布局5G-A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推动5G与人工智能、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等技术融合创新,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
赋能作用更加彰显
目前,5G应用已广泛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场景由监控巡检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等核心环节稳步拓展。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上,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获奖结果公布。“本届参赛项目从第一届的334个跃升至4.5万个,参赛主体从189家增长至近1.6万家,5G应用创新热情持续高涨。”张云明说。
作为业界获奖项目最多的企业,中国移动加快推动5G在矿山、工厂、医疗等行业的深入应用,并在海事海洋、地铁轨交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在武汉地铁19号线,全球首张全线商用轨交5G专网部署完成,国产全自研的5G专网全面替代传统的800M窄带集群通信网络,综合承载5G集群高清视频通话、会议系统等多种应用,为控制中心、列车司机、调度员等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网络保障。以一条运行长度约为25公里的线路、使用周期10年估算,使用5G专网后,网络能力提升200%,综合成本降低30%以上。
中国移动联合福建海事局打造全国首个5G智慧海事示范区,为福建海事局海巡艇配备5G基站,通过与船载卫星链路结合,5G网络覆盖范围可达离岸30公里至50公里,为编队船舶及周边社会船舶提供“应急通信船”服务。
“工业、电力、矿山、智慧城市等成为5G应用的主要领域,说明大家对新兴行业应用价值的认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告诉记者,有共识、愿意部署的场景越来越聚焦,不再泛化,5G+AGV、5G+机器视觉、5G+视频监控等高频高价值应用成为很多项目的必选项,也初步形成了商业模式。此外,通过云化、远程化等方式改变现有系统,还实现了对传统行业无人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例如5G矿山远程掘进、5G无人驾驶等。
轻量化技术加快部署
5G商用4年来,为各行各业带来的提质增效降本作用已获得充分认可,但由于行业需求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导致芯片、模组、终端等定制化设备成本较高,功耗大、规模化部署难等问题制约着5G产业进一步发展。
而5G轻量化(RedCap)技术是5G实现人、机、物互联的重要基础。为推进该技术演进、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促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5G轻量化技术通过减少终端带宽、收发天线数量以及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降低终端成本。轻量化的核心网、高性价比的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使行业有了更多的5G选择。”王志勤说。
“我们将RedCap视为激活5G物联网市场的重要机遇。”中国联通集团政企客户事业群5G行业组负责人陈丹介绍,从刚刚发布的2款Open CPU模组及4款行业终端,到携手行业客户在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仓储物流等场景实现商用落地,中国联通在技术攻关、产品创新、测试认证等方面全流程发力,为RedCap行业应用树立了示范标杆。
“我们在开展RedCap规模化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挑战。例如,当前可量产芯片的厂商较少,价格偏高;测试标准尚未健全,行业需求与网络、终端适配不足等。”在陈丹看来,5G规模化应用仅靠运营商和通信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建立可持续的良性生态,打好团体战。
为此,《通知》明确提出要构建5G RedCap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推进5G RedCap芯片、模组、终端、网络、仪表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RedCap与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5G LAN(局域网)等5G增强功能结合,满足不同行业场景应用需求,加快终端商用落地和推广。
在政策引导下,业内各方正积极部署,抓紧突破。“RedCap在工业传感、可穿戴设备以及视频监控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兴通讯RAN产品首席架构师姚强介绍,目前中兴通讯已联合运营商以及芯片、模组和终端厂商完成了国内5G全频段业务验证,助力RedCap从“能用”到“好用”。
中国联通发起5G OPENLAB端网业协同生态共创计划,携手终端、网络厂商和应用生态伙伴,打造技术创新、测试验证能力底座,孵化全栈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本报记者 李芃达)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