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钓鱼容易让人沉迷?

发布时间:2024-11-15 05:59:50 来源: sp20241115

  近日,有女性网友发文说,起初她老公一到周末就去钓鱼,现在发展到天天都去钓鱼,家里的事也不管,除了升级钓鱼装备外,甚至准备出国钓鱼,她很苦恼也很疲惫。记者看到,评论里很多人都说,身边有不少这样钓鱼成瘾的人,一到周末就去钓鱼,一去钓鱼就忘了时间。

  男人为什么爱钓鱼?又为什么容易“陷进去”?记者就此采访了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为了钓鱼,男人们有多“疯狂”

  即使再忙,夜里也要去钓几个小时鱼

  这些年,南京一群喜欢钓鱼的老大爷一直很火,一度上过热搜。每天早上6点多,许多年轻人还在沉睡的时候,背着大包小包的老大爷已经在地铁站狂奔了,要到数十公里外的郊外池塘边钓鱼,S9也被南京网友戏称为“垂钓专列”,成了钓鱼大爷们的专线。

  退休大爷们郊外钓鱼或许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如果周末到南京的大小水边走一圈就会发现,钓友群体很壮大。记者在江宁外秦淮河边看到过,白天河边就有一大群钓友,到了晚上各种小灯一打,非常壮观。

  在网上吐槽老公钓鱼的那篇帖子下面,有很多人“对池塘边长满男人”这个现象表示不理解。更多人吐槽亲人在钓鱼这件事上的沉迷进程:跟钓友钓遍城里每个有挑战性的钓鱼地方-开始换车-添置设备-去其他城市钓鱼。有网友说她老公白天工作很忙很辛苦,但即使忙到再晚,夜里也要去钓几个小时鱼,甚至还通宵,第二天接着去上班。

  记者看到,有位男性网友发布了《钓鱼上瘾?来自一个钓鱼佬的血泪史》,文中说,最近巴不得天天去钓鱼,冷静一想自己对钓鱼好像有瘾了,就开始回忆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曾经因为工作需要体验钓鱼全过程,钓到了第一条鱼;回去后就开始回味上鱼的过程,那种和鱼之间拉扯的手感,以及每一次抛竿的期待,心里就想“啧!有点意思”;再次尝试钓鱼,对比第一次,上鱼有点困难了,也开始知道一些钓点、用饵的讲究;着手研究装备技巧,并购买装备,认为下一次一定会上鱼上到手软,看到社交平台上的各种上鱼视频,有挥竿的冲动;逐渐严重的是,早上10点上班起不来,但是7点钓鱼的闹钟不用定,随便看到个水沟,都会端详有没有鱼;再然后就走火入魔,为了顺利钓鱼,开始拉人入坑,遇到交通不便利就开始拉有车的朋友入坑,从上鱼的数量变成了上鱼的种类、大小、稀缺程度,等再回过头来看,已经“病入膏肓”了。而记者注意到,他发这篇文章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赢一个价值万元的钓鱼竿,看来在这条路上还没回头。

  为什么男人喜欢钓鱼

  跟刻在DNA里的捕猎心理有关

  一竿在手,男人仿佛就抛下了所有的身份,遗忘了所有的烦恼。心理专家陈志林告诉记者,钓鱼,有点像男人在古代打猎一样,当鱼儿上钩的时候,就像是猎物被捕捉到手,唤醒了男人DNA里的捕猎心理。

  他告诉记者,从心理角度来理解钓鱼的话,一是,钓鱼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天气不好等等,当克服这些困难,成功钓到鱼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二是,钓鱼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钓鱼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一条什么样的鱼上钩,每当钓到一条心理预期之外的鱼,都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满足。

  三是,能促使内啡肽的分泌。鱼儿上钩的那一刹那,人体会分泌内啡肽,让人感到愉悦和兴奋。这种生理反应会让你对钓鱼产生强烈的依赖。

  四是,能放松和减压,尤其是在水边,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从而减轻压力,改善心情。

  另外,陈志林还表示,心理学中有个“假性自体”的说法,指的是有的儿童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不断地发展出一个外壳,来回应外界,这是他们童年的生存方式。这件事的代价就是,要压抑真实的需求和想法。当假性自体不断被奖励,这个外壳就慢慢替代了真实的自己,在成人之后,不断地延续这种模式,这往往会导致内在的撕裂和空虚感。

  拿钓鱼来说,准备渔具,抛竿入水,观察鱼漂浮动,在鱼上钩的时候控制身体,操纵鱼竿,最终收鱼入网,这一系列的过程,是逻辑、经验、感觉的完美结合。

  陈志林分析表示,这整个过程里,人的想法可以通过现实不断地验证和反馈,最重要的是,这是真实的自己和现实的直接接触、互动,中间并没有一个外壳进行隔离,“这种流畅和通透的感觉,往往有着疗愈的作用,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外界,外界的回馈也直达内心。这是钓鱼会让人上瘾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命是真实地存在和活着的。”

  钓鱼为什么会发展到“上头”

  “多变的酬赏”引发“不确定性上瘾”

  陈志林表示,成年人把钓鱼当作爱好,跟未成年人沉迷于电子游戏相似,都是对不确定性上瘾。

  具体分析来看,不确定性上瘾是人性的一面,很多娱乐活动都包含不确定性的基本要素。在小说创作中,不确定性叫悬念;在剧情类短视频创作中,不确定性叫反转;电子游戏可以说是不确定性的集大成者,不仅体现在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在玩家激励机制设计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在产品设计上有个说法——“多变的酬赏”,“而钓鱼也是如此充满不确定性,有没有鱼、大鱼还是小鱼,都不确定。”

  所有不确定性上瘾都有一个共性:即刻满足或落差。陈志林表示,“即刻”是指结果马上就能出来,有没有鱼、游戏输赢,都是马上就出来的结果,不需要等。另外,在游戏中,玩家预期自然是想赢,结果赢了就满足,开心了再来一把;结果输了就不爽,不甘心就重开一局……所以无论游戏输赢,上瘾的玩家都会继续下去,对钓鱼来说,有鱼咬钩就满足,长时间没动静就有落差;竿子抽起来,鱼大了就开心,鱼小了就有落差。

  同时,心理学也认为,那些能够让你获得额外、加倍或超乎寻常快乐的行为,都容易使人上瘾。一旦这个人在生活、工作或感情中遇到了压力,他们就更愿意投入到钓鱼、玩游戏这些让他们上瘾的事情中去,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成就感。

  另外,针对有些人钓鱼是为了逃避生活,包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矛盾等情况,陈志林表示,有些男人遇到了烦心事不愿意倾诉,只是藏在心里,他们更容易进入“情绪的洞穴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放空自己,什么也不想。而钓鱼就容易被男人当成转移负面情绪,寻求心理寄托的“热爱”。而且,与其他休闲运动相比,钓鱼还有独特的一面,例如钓鱼不需要论资排辈,而只需要多一点运气。

  如何防沉迷呢

  与“瘾”建立更舒适的关系

  虽然健康的生活模式是建议大家多去运动休闲,多多走进大自然,但看到很多沉迷钓鱼的现象后,也有网友指出,任何事物,如果达到了痴迷的地步,那就不是单纯的喜欢了,而是“玩物丧志”了。

  对此陈志林认为,人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随意性、放纵性和感官性。很多时候,人不得已要对自己进行管制和束缚,在管理上,要学会做延伸拓展,而不只是单纯止停和粗暴清除,应该拓展增项,逐步转移。

  成功的戒瘾不是让“瘾”成为一个禁忌,而是和“瘾”建立一种更舒适的关系。禁忌绝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瘾”不再控制你,一件事做与不做,由自己的意志说话。

  拿钓鱼来说,它只是生活中的娱乐,家人、亲人才是我们依靠和牵挂的对象,这是靠个人领悟的戒钓方法,也就是说,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两者的轻重,调整个人重心,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把重要的放首位,把娱乐放在末尾。(扬子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