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山区小学的20年变迁(讲述·回信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14 22:19:10 来源: sp20241114

图①:孩子们在上体育课。 人民网记者 王 波摄 图②:孩子们在上劳动课。 图③:之江小学教师(右)在浙江交流学习。 受访者供图 图④:老师在为五年级一班的孩子辅导作业。 图⑤:之江小学校园。 图②④⑤均为本报记者宋豪新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浙江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

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祝他们和全国的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之江小学前身是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一所山区小学,山高路陡,校舍老旧。2004年,学校在浙江省对口帮扶下实施迁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年5月为学校培土奠基。2005年9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现有在校小学生287名。近日,之江小学五年级一班全体同学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表达感恩之情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之江小学,记录学校师生20年来的感恩奋进故事,了解东西部协作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编  者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从四川省南充市区出发,沿嘉陵大道行不多时,一座红墙灰瓦的小学校园映入眼帘。

“到了到了!这就是之江小学。”车未停稳,之江小学首任校长文志勇就迫不及待地指给记者看。刚到校园门口,琅琅的读书声已然入耳。

新建校舍  改善办学

“这封感恩信,我们用行动写了20年”

走进之江小学校园,处处可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让人眼前一亮:校史陈列室、现代化录播室,图书馆、教师书吧、泥工坊等一应俱全。教室里用上了电子白板,图书馆有大型LED显示屏,标准运动场上,孩子们投篮、踢球、奔跑……    

“2004年奠基,第二年8月我们就搬进来了。”站在学校门口,文志勇回忆说,“为了尽快完成校舍搬迁,我们全体师生齐上阵,学生家长也纷纷前来帮忙,一天就完成了搬迁。”

乐声悠悠荡山乡,笑脸盈盈满校园。师生们的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

之江小学的前身是附近半山腰上的一所山区小学,孩子们上学经常要走很远的山路,“家离得远的孩子要翻过两个山头,经常天不亮就得出门上学。”文志勇说。

半山腰上的山区小学,硬件条件也不完善。“教室和食堂就是10多间平房;山高路陡,房屋年久失修,不少都是危房;山上缺水,白天水压不够,到了晚上才有水送上来。”文志勇回忆。

2004年初,好消息传来,东西部协作浙江帮扶工作组要来帮助学校实施迁建。好消息很快落地成真,2004年5月17日,之江小学新校址培土奠基,文志勇和现场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之江小学成为浙江在南充援建的166所希望小学之一。

转眼20年过去。如今走在之江小学校园内,可以看见校园广场上立着的一块大石头,鲜红的“感恩”二字镌刻其上,下面两排小字:“浙江省对口援建,铭记2004年5月17日”。

站在“感恩石”前,远远可以望见旧校舍操场上的古树在风中摇曳,新旧校园遥相呼应,之江小学现任校长陈震亚心情激动。

“从2005年开始,学校将5月17日定为校园感恩节,每年在这一天都会举办校园感恩活动。”陈震亚告诉记者,饮水思源,学校二十年如一日,开展“五个一”感恩教育,即编好一本感恩教材,上好一堂感恩课,过好一次感恩节,写好一封感恩信,做好一件感恩事。

20年来,一批批学生在这里快乐成长,之江小学的校园也在不断扩大。占地面积从当年的5亩到现在的20亩,设施设备不断提档升级,感恩主题活动从未间断……“这封感恩信,我们用行动写了20年。”陈震亚说。

勤奋学习  快乐成长

“在这里读书,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音乐、陶艺、国学、书法、象棋、羽毛球、乒乓球、舞蹈……”面对记者,之江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唐海铃和同学们一起,落落大方地介绍起学校的兴趣班。正如孩子们所言,经过20年的发展,之江小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快乐成长。

“我们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课程很丰富,让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唐海铃对葫芦丝很感兴趣,课余时间,她报名参加葫芦丝兴趣班,“除了葫芦丝,我还喜欢劳动课和羽毛球课。”

劳动课是之江小学的一门特色课程。前几年,通过到外地考察学习,以“种菜”为主题的体验式教学课程被引入之江小学。

“这是不是杂草呀?”“对,我们要把杂草拔掉。”教学楼旁菜地里,老师带着学生们在上劳动课。南瓜、茄子、辣椒……孩子们种的各种蔬菜正奋力生长。

“同学们,南瓜快成熟了,下个月应该就可以摘了。”四年级一班班主任陈小丽一边招呼孩子们,一边向记者介绍学校劳动课的情况。“最开始,我们只是在大泡沫箱里填上泥土,让孩子们体验种菜。后来看到大家积极性很高,学校就在校内开垦了一片田地,现在每个班都有专属的菜地。”

“通过开展种菜等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还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陈小丽介绍,学校正在积极规划,为学生们提供更大更多的实践空间。

把课堂搬到室外,增强了互动性和体验性,孩子们更爱学习、更会学习。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教研课、竞教课,开展研学活动,推动浙江、四川教师交流互动,提升教学水平。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离不开老师们的用心付出,更离不开浙川东西部协作的深情厚谊。近年来,浙江金华武义县、台州临海市累计向对口帮扶的南充市嘉陵区,投入教育协作资金3115万元,用于该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当地困难学生学习生活难题。

20年来,之江小学先后培养了学生近2000名。“现在学校的硬件软件,真的太好了。在这里读书,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江明,曾是之江小学的学生。2004年,她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新校奠基仪式。“希望学弟学妹们茁壮成长,成长为心怀感恩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尽力帮助更多人。”江明说。

跨越山海  双向奔赴

“上好教育互促共建‘示范课’,东西部协作在多方面结出硕果”

“听到您的声音好开心。”“最近想读课外书,能推荐几本吗?”……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语文教师姚海红下班后手机响起,之江小学的学生又找她“煲电话粥”了。今年初,她完成一年半的支教返回临海,几个月过去了,孩子们仍然依依不舍。

2021年以来,临海与嘉陵两地深化合作,互派教师交流。姚海红加入浙川东西部协作临海驻嘉陵工作队,她主动申请,来到之江小学送教。

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望,姚海红上课十分用心。“孩子们对大山外的新鲜事很感兴趣,求知欲特别强。但往往由于父母在外务工、不在身边,学习容易受影响。”姚海红说,她经常利用课后、休息时间、放学回家路上,和孩子们互动交流,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

临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嘉陵所需、临海所能”,近年来,探索了台州中学与南充高中、哲商小学与之江小学等合作共建。特别是哲商小学与之江小学,在教学改革、课题共建、学校管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为之江小学带来教育发展新动能。

说起变化,之江小学校办主任雷春梅感受颇深。“尤其是师资培训,现在学校老师通过网络,远程参与培训,可以第一时间吸收新的课程理念,并融入日常教学。”雷春梅说,当地还邀请支教老师一起参与开发感恩教育类的课程。随着两地教育的深度融合、互促共建,学校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跨越山海,双向奔赴。“30名教师到浙江的学校锻炼,浙江选派31名教师到嘉陵支教,支教教师还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30余次。”嘉陵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嘉陵区学校与浙江金华婺城区、武义县以及台州临海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结成共建学校32对。四地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相关活动,采取实地互访、网络远程、建立工作群等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作共享与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临海市还投入资金180万元,建设嘉陵区教育质量提升与监测一体化平台,惠及全区教师4000余人、学生3万余人。投入协作资金15万元,实施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嘉陵区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等2135人……

“20多年来,浙川两地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上好教育互促共建‘示范课’,东西部协作在多方面结出硕果。”南充市委书记张冬云表示,南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实推进少年儿童工作,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深化在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的东西部协作,努力打造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典范。

钱塘江、嘉陵江,两条远隔千里的河流,在东西部协作中“交汇”,20年的情谊静静流淌,助力巴山蜀水的孩子们茁壮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3日 06 版)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