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代人的火热青春(艺海观澜)

发布时间:2024-11-19 06:28:49 来源: sp20241119

  我们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中国青少年,有幸参与这伟大的历史过程,体验这一切的宏伟与激情,为中国的与世界的历史新变作证,记录和描绘不同时代的人们未必能得到的火热青春。

  

  1945年8月15日,从收音机中听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不满11岁的王蒙与其他北京少年儿童沸腾起来,在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国家,什么叫胜利。王蒙感动得热泪横流,下决心此生要为国家而献身。

  紧接着是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的担忧,是全北平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这个少年王蒙,在对于国民党“接收大员”的绝顶失望中,于1946年春天,见到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叶剑英将军的身边工作人员李新同志,然后与所在平民中学高中体育明星、地下党员何平同志建立了固定联系。1948年10月,经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中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黎光同志介绍,王蒙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是差5天才满14岁时入党的,后来得知还有12岁入党的少年。人民革命的高潮,表现之一是青少年踊跃参加革命。比如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5岁英勇就义成为共产主义烈士。那时从俄苏那边传过来一个名词,叫作“少年布尔什维克”,说的就是这些青少年共产党员。

  我们很幸运,入党时,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已经打响。我们面临的是人民革命凯歌行进的年代,是国民党反动派被摧枯拉朽、兵败如山倒,到处红旗飘扬,人民扭着秧歌、打着腰鼓、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和“太阳出来了,满呀嘛满山红”的年代。

  北平一解放,全体地下党员在北大四部礼堂开会,学唱《国际歌》。你才知道,国民党严酷统治下,北平的地下党员已经成千,其中不满20岁的,看来有1/3左右。大学中学,正是革命的摇篮、革命的培训班、革命的火种库。新中国成立以后,大中学生的革命化趋势汹涌澎湃。大中学生的文艺生活、文艺宣传,形如鼎沸。大中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前所未有的景象中还包括苏联文艺的影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受到欢迎,《喀秋莎》《共青团员之歌》传唱广泛,《幸福的生活》《乡村女教师》有的年轻人连看四五遍。

  我们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赶上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历史节点,赶上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东亚病夫”、摇摇欲坠的中国变成生气勃勃、团结一心、旭日东升、战无不胜的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转折。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有幸参与这伟大的历史过程,体验这一切的宏伟与激情,为中国的与世界的历史新变作证,记录和描绘不同时代的人们未必能得到的火热青春。

  于是,有了19岁王蒙动笔写出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与已有的世界各国写中学生的小说性质不同,它不是儿童文学,而是罕见的青春少年文学。在特别巨大猛烈的历史变革中,儿童可能缺少了足够的童年,补偿给我们的是火热、雄强、值得呼喊万岁的青春。

  这本书1956年已经开始在上海《文汇报》等报纸上有所选载,一直到1979年才正式出版。到2023年,出版44年了,本书还不断地再版着,摆放在当今青少年的书桌上或者装在他们的口袋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至于本书的序诗,不知被广大学生、演员、广播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诵、录像、网播了多少次与多少版——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作者为作家、原文化部部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5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