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百年丨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4-11-22 04:04:15 来源: sp20241122

  黄埔军校(1924至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从筹创之日起,即有共产党员在其中工作和学习。列名于“最初组织官长表”的,有10多人是共产党员。第一期学生入校前已加入共产党者,有30多人;中山舰事件时,该校有共产党员500多人;至大革命失败时,在该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共达千人以上,目前能查到姓名者,有780多人(未含武汉等分校)。

  在中国共产党尚处幼年的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背景下,通过应聘、应考渠道进入黄埔军校,成为建校、建军的中坚力量,对黄埔军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拥护孙中山,参与创办军校、创建革命军。

  共产党为黄埔军校投入了大批干部。第一期招生时,李大钊、于树德、谭平山、毛泽东、何叔衡、恽代英等,积极为黄埔军校引荐考生;毛泽东时任职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该校在北方地区的招考工作;1925和1926年,中共中央先后两次发出通告,指示各地为该校选送考生。该校教职员、学生中的共产党员人数不少:中山舰事件时该校有党员500多人,约占前四期学生总数(4971人)的10%。当时(1926年4月)广东全省党员共3700人,该校党员约占全省党员的13.5%。1927年夏,全国党员不足6万人,该校党员按1000人计,约占全国党员的1.7%。

  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的共产党员,有的是党的早期组织的成员;有各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有工农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或入读北京大学等院校的经历,或在北大等院校担任过教职。总的看来,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先后1000多名共产党员投入黄埔军校,为该校注入了新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对中国革命性质、任务的认真探索,逐步认识到中国必须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进国民革命。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是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大批共产党员“到黄埔去”,是践行国共合作、响应孙中山、积极投身国民革命的率先垂范的行动。

二、主持军校政治部,开拓军校教育的新领域。

  设立政治部是黄埔军校的首创之举,政治部也是该校最具特色的部门,在该校教育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政治部的主持者和主要成员,许多是共产党员,如张申府(副主任)、周恩来(主任)、包惠僧(后方主任)、鲁易(副主任)、邵力子(主任)、聂荣臻(秘书)、熊雄(代主任)、恽代英、孙炳文(政治主任教官)、韩麟符(军官政治研究班政治主任教官)以及于树德、杨其纲、萧楚女、安体诚、熊锐、陈启修、李合林、张秋人、王懋廷、李求实、阳翰笙、宛希先、王尚德、毛泽覃等。仅第四期,政治部在册教职员中的共产党员,就有20多人。

  政治部工作主要包括:军校政治教育,主旨是培植军人正确政治意识,树立革命世界观、人生观;该校教导团成立后,政治教育从课堂进入军营,发展成军队政治工作,主要是构建政治工作制度,开展政治工作,提升部队的政治素质,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东征、北伐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又发展为战时政治工作,负责处理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友军关系,在革命军所到之地开展“建党”“建政”工作,以发动民众,振奋我军,瓦解敌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军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结合中国实际,在参加黄埔军校工作时开拓的新领域,是思想建校、政治建军的起步之作,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

  与此相关的,是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宣传、舆论工作。共产党员主编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军人》《革命军》《黄埔潮》《黄埔日刊》《先声旬刊》等。其中《黄埔日刊》由安体诚主编,撰稿者多数是共产党员,日发行量达3、4万份。该报的创办,是共产党人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引领政治思想的重大举措。教官周恩来、聂荣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各期学生蒋先云、游步仁、周逸群、陈恭、王一飞、胡秉铎、郭化若、李逸民、陶铸等,在该校(及校外)的文坛、讲坛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或讲演,其中不乏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联俄、联共,维护国共合作之作。

三、勇当革命军骨干,奋战于东征、北伐疆场。

  以本校教职员、毕业生为骨干组建革命军,是孙中山以校建军、以党领军计划的实施。共产党员踊跃参加黄埔建军。周恩来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师党代表、第一军副党代表;鲁易、包惠僧任师党代表;叶剑英、金佛庄任团长;徐坚、胡公冕、蒋先云、张际春、傅维钰、王逸常、许继慎等任团党代表;李之龙任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局代理局长;刘云任航空学校及飞机队党代表,等等。

  在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徐成章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赵自选任军事教官。在叶挺独立团,杨宁、董朗、周士第、曹渊、许继慎、孙一中、卢德铭等,分任团参谋长和营长、连长。

  共产党员不但是革命军的骨干,更是战场上先锋和表率,为东征、北伐作出不朽贡献。两次东征牺牲者中的章琰、曹石泉(沙基惨案)、谭鹿鸣、唐同德等;北伐战争牺牲者中的胡焕文、吴兆生、曹渊、洪剑雄、张其雄、赵枏、赵子俊、郭俊、金佛庄、蒋先云等;在此前后牺牲的李劳工、蔡林蒸、茅延桢、张隐韬等,都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

四、援助工农运动,扩大黄埔军校的社会影响。

  黄埔军校创办于大革命运动兴起、高涨之际,各项革命运动蓬勃展开。该校开门办学,让教职员、学生深入社会,投身革命运动。许多共产党员入校前是各地革命运动的骨干,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在促进军校教学与革命运动相结合方面,起了先锋与桥梁作用。

  该校许多共产党员担任过广东农民自卫军、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罢工纠察队的军事教练。唐澍、伍文生、赵自选等,任农讲所军事教官;农讲所第一届学生到黄埔军校训练时,严凤仪、李之龙等任教练;徐成章、季步高、蔡林蒸、王世英等大批教官、学生,任省港罢工纠察队教练和骨干;谭其镜、袁策夷、李劳工、吴振民、李运昌、于以振、朱云卿等,被分别派赴广东各地开展工农运动;萧仁鹄、茅延桢、张隐韬、荣耀先、白海风等,被派赴全国各地,从事各项革命活动。

  该校共产党员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革命运动,密切了黄埔军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该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正是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党务活动和工农运动的过程中,该校教官、学生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充实提升了自己。他们在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过程中,迈出自己军旅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

五、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

  黄埔军校创建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人,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将往何处去?令人担忧。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为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在中共广东区委统一领导下,共产党人开展了大量破局与开拓的工作。主要的措施,一是成立中共黄埔党团,加强党内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努力稳定和巩固该校党组织。二是维护革命统一战线,调整策略,顾全大局,既实行必要的退让,又抵制蒋介石的“退党”诱逼,坚持“党内合作”,坚持参加该校特别党部和黄埔同学会的工作。三是坚守岗位,加强、充实共产党人主持的黄埔军校政治部,致力于办好新成立的“政治科”,引领舆论宣传,弘扬革命正气等。

  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通过化解危局,积极开拓,既稳定、巩固了党的组织,同时顾全并维护了统一战线大局,维护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办学的热潮,因之持续高涨,第四期学生2200多人,按时于1926年10月毕业;第五期招生2260多人,第六期招生4400多人,“到黄埔去”——依然是各方热血青年的衷心向往。

  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大力维护并推进了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一大突出贡献。

  共产党人参加黄埔军校,意义重大、深远。毛泽东说:幼年时期的共产党不懂得军事的重要,但“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开展了多方面建设性、开创性的工作,开军队政治工作之先河,开始了独立掌握军队的尝试;短短数年间,党的大批优秀军事、政治干部,在此脱颖而出。大革命失败后,该校的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参加创建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又英勇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党在黄埔军队开创的政治工作传统,在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中,得到全面继承和发扬。政治工作一直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灵魂和生命线。

  长期以来,黄埔军校共产党人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壮大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曾庆榴

  (“天下黄埔”微信公众号)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