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1:41:08 来源: sp20241118
图①:陈诗宇在洛阳博物馆布展。 陈诗宇供图 图②:西汉女俑,为汉代曲裾衣考证提供参考。 西安博物院供图 图③: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文化展复原人像。 陈诗宇供图 图④:孔府旧藏明代朝服上衣,为明代服饰研究提供实物佐证。 山东博物馆供图
湖北省武汉市堤角公园,小朋友身穿汉服参加游园活动。 周 超摄(影像中国)
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身着华服的“古人”们横跨千年,与我们相逢。促成这些相逢的众多工作者中,有服饰史学者、北京服装学院汉唐服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诗宇。他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和复原近20年,先后还原过上千个角色服饰,这些角色最终出现在绘本、影视剧、综艺节目乃至游戏中,再现华纹锦绣之美的同时,也把中华服饰之美带给大众。
还原服饰须多重论证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上,15尊古代服饰复原人像甫一亮相,就引来参观热潮。
这些人像由陈诗宇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复原而成。过去一些古代服装展览,尽管展品很珍贵,但主要是将衣服摆在那里,很难给观众留下立体印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策展人孙机曾说,“我们要把古代人着装的整体样貌呈现出来,让每一件服饰都做到有根有据。”
如何做到有根有据?陈诗宇介绍,每一个人像,从妆发、造型到服装,从鞋履、腰带甚至内衣,都要采取多重论证法进行考证和研究。
在千百年的流转中,服饰品很难原状保存。年代稍远的服饰,大多残缺不全、遗失构件,甚至仅余残片。
“每一件服饰复原的过程,都是一次对于历史真实形象的探索。”陈诗宇说,每次复原,首先需要明确历史时期、人物身份、穿着场合等信息,然后再采用多重证据法,通过大量实物、文献、图像等对复原目标进行考证,逐步还原服饰真实样貌。
比如,与《簪花仕女图》同款的唐末五代时期的女装,为将其复原,就经历了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簪花仕女图》是一幅传世名画。画中仕女长裙上有大团花纹样,这种大团花古时可以用织锦或印染的方式完成。陈诗宇仔细观察后发现,衣服上有大面积留白,边缘不明,颜色间有晕染,从而排除织锦的构图,因为织锦边缘非常明晰。而上面的花朵墨线痕迹,很像是彩绘的笔触。“我们因此推测,它可能是夹缬结合彩绘来完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诗宇在展览中发现一件辽墓出土的丝绸织物残片,和《簪花仕女图》的纹样工艺一致,成为同时期五代服饰的物证。
面料的复原更难。不同时期服饰的面料是不一样的,陈诗宇介绍,秦汉时期的主材料为罗、绢、纱,唐宋时期流行的是绫、绮,明代出现了缎类。古代的大多数面料如今在市场上难觅踪迹。于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陈诗宇和团队跑遍了杭州、苏州、南京等丝绸罗缎的主产地,与工匠们探讨面料的复原方案。经过团队的努力,包括彩色夹缬在内的一大批已经失传的工艺重新面世。
用心传递历史美感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延续性强,几千年来发展出一套体系庞大的礼仪服饰制度。礼服中的衣裳、玉佩,均有两三千年的历史。”陈诗宇介绍,从秦汉庄重大气的曲裾衣、唐代雍容华贵的衫裙帔,到宋代修长淡雅的背子,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流行服饰。
与讲究立体合身的西方服饰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倾向于避免对衣料做过多的剪裁,即便要展现身体线条,也大多通过穿着体现,比如交叠的衣襟、堆积的水袖,而且不会过分追求紧身的效果。
经典的中国古代服饰,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服装与人融为一体,并通过服装规范仪态,穿上古代服装以后,自然而然地就需要拱手端立、行走端庄。
中国古代服饰虽然不过多关注剪裁,但对面料非常讲究,千百年来发展出从经锦、绫罗,到妆花、缂丝等绚烂的织造品种,制成灿若云霞的服装。以纱为例,就有透气程度不一的“实地纱”“芝麻地纱”“直径地纱”“葛纱”等。“实地纱”仅有花纹部分镂空,适合春夏之交;“芝麻地纱”有芝麻粒状的暗孔,比“实地纱”稀疏,可在初夏使用;“直径地纱”轻透镂空,适合盛夏;“葛纱”则可抵抗酷暑炎热。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古代服饰还特别重视服装纹样的象征意味,对各种场合所用的纹样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并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各种手法,构成吉祥纹样。如:春节用“大吉葫芦”纹,葫芦谐音“福禄”。
与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相比,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沈从文先生投身文物研究,几经波折,直至1981年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服饰史才有了第一部通史。时至今日,中国古代服装史研究人员仍然偏少,大众认知度不高。
关于古人形象复原,更存在误解:复原很简单,照着图像文献做就行。这时常体现在古装剧中,设计师由于不了解古代服饰的风格和穿着规定,只能照搬或通过想象完成服装设计。
“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影视制作更关注历史真实。”陈诗宇说,他先后应邀担任《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历史与服化形象考证顾问和《清平乐》等影视剧的服化道设计指导、礼服指导。电视剧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看剧学知识”。
近年来,穿汉服渐成时尚。对此,陈诗宇表示,“汉服热”反映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这也鞭策我们挖掘更多优秀作品,提炼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内核,让这份热爱传承下去。
古代部分流行服饰
西汉 曲裾衣
曲裾式长衣,衣襟向右接长成三角,并绕至身后形成绕襟效果,极具秦汉特色。常用花罗、经锦、锁绣等织绣工艺。
唐代 幞头圆领襕袍
唐代的日常服饰风格多样,并融合了不少西域服装元素。其中男装通常使用窄袖圆领袍、靴、革带的搭配。窄袖圆领袍基本特征为圆领、长袖、右衽的长衣。袍内衬半臂。具有西域风格的联珠纹锦成为此时特色衣料。
宋代 展脚幞头公服
宋代公服继承唐代常服圆领襕袍样式,发展为袖阔三尺的大袖袍服。其基本样式为大袖、曲领右衽、下接一幅横襕,两侧不开衩。
明代 方巾鹤氅道袍
道袍是明后期士人常用的一款便装,大多为日常所穿,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为衬袍。交领、右衽、大袖收袖口,领子极宽,并缀有白色护领。道袍之外还可以加披对襟披风或大氅、鹤氅衣。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7日 06 版)
(责编:袁勃、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