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20:21:28 来源: sp20241118
从负债累累到买上新房,三十而立的孟炫志靠送外卖“逆袭”——
“最强网约配送员”是怎么炼成的
“您有一张外卖派单,请尽快送达”“您有一个订单还有5分钟超时”……叮咚叮咚的提示音在手机上此起彼伏地响起。上午10点,盛夏太阳毒辣之时,汗水浸透了蓝色的工作服,盐花一层层地洇出来,这是外卖骑手孟炫志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
你或许曾和他在街头擦肩而过,或许曾从他的手中接过外卖,但并不知道,前不久这位外卖骑手捧回了一个全国大奖。7月29日至30日,第二届全国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浙江嘉兴举行,7家平台共94名选手同台竞技,在这场比赛中,来自嘉兴的孟炫志斩获金奖。
“全国最强网约配送员”是怎么炼成的?骑士服里包裹着怎样的酸甜苦辣?盛夏里,记者来到嘉兴,跟着孟炫志一起送外卖、话家常,和这位我们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聊起了生计与梦想。
输了,不过是从头再来
今年32岁的孟炫志,出生于江苏邳州邹庄镇。初中辍学后,他跟着舅舅来到河北做起炒货生意,后来又辗转至山东曲阜做炒货生意。最辉煌的时候,他在石家庄开了3家炒货店、两家手机店。
2017年,孟炫志和妻子来到嘉兴,在市区开了一家美容院。然而,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美容院效益不乐观,苦苦支撑了两年时间,原本手头的积蓄加上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四五十万元都赔了进去。
“输了,不过是从头再来!”庞大债务背后的人情压力,再加上一大家子的开销,让孟炫志别无选择。2019年8月,他开始选择成为一名外卖小哥。
不管是8元还是9元,第一天上岗的孟炫志见到单子就抢,最后细细一看,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别的骑手跑的都是一个方向,他的送餐路线却成了一个五角星,四面八方都有,往往送到就超时了。156元,这是他第一天送外卖的收入。
他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人。最拼的时候,从早上7点跑到第二天凌晨;最苦的那一天,一天没吃上饭,晚上11点多才用两块烤红薯填了肚子;最崩溃的那一刻,是一个雨天,有8个单子要送,却被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撞了,汽车迅速逃逸,害怕超时的他第一时间爬起来一瘸一拐送完手头的订单……
1元、2元、100元、200元……跑一单就有一份收入,最多的那个月,他跑了2800多单,8000多公里,赚了2万多元。当一笔一笔欠账被划掉,内心的焦灼感似乎也在慢慢释放。
是“单王”,也是“好评王”
从上不了榜,到榜单前100、前30,再到稳定在前10……一年左右的时间,他迅速成为区域内的“单王”。更不容易的是,一年2万多个订单,几乎无差评,他成了区域内的“好评王”。
饿了么城市服务商嘉兴区域经理李岗也注意到了他。“跑单量多少、时间长短,代表着对待工作的用心程度。”李岗告诉记者,对一名优秀的骑手来说,质量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简单来说就是无差评,无交通事故,积极参加培训考试,努力提升自己。
刚开始跑单对道路不熟悉,他晚上送完单子就跟着导航转,把路线深深刻在脑子里,不到两个月,他就把自己负责区域的街角巷尾摸得一清二楚。靠着学习和沟通能力,孟炫志在骑手大军中脱颖而出。
午高峰,大量订单迅速涌入,不一会儿,孟炫志手头就有6个订单,他迅速看了一眼手机,怎样的送餐路线最顺、路上有多少红绿灯、等电梯要花多长时间,最优配送路线图在他脑中快速形成。
路上一个颠簸,导致外卖出现破损。“您好,我是饿了么骑手,不好意思,您的外卖有些洒出来了,给您添麻烦了。”孟炫志的一番主动致歉,安抚了顾客情绪,“要不我把钱退给您,或者去商家更换一份?”提供两种解决方案供选择,他顺利取得了顾客的谅解。习惯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他,总能和商家、顾客维持良好的沟通。
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2023年3月20日,孟炫志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他偿还了最后一笔欠款,从来不喝酒的他,那天喝得酩酊大醉。
决胜赛场,找到新的奋斗坐标
身兼“单王”和“好评王”的孟炫志,常常代表区域出战各类比赛。他不仅在省、市的职业技能大赛中都获得了好名次,还荣获“嘉兴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二级证书。
跨过泥潭,孟炫志也迎来事业上的新机遇。在第二届全国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上,他代表浙江出战。
在异常情况处理方面,他的表现更为亮眼。考试时,在取餐环节,他发现原本单子上的冷咖啡变成热咖啡,数量也从两杯变成了1杯。“您好,麻烦您换成冷咖啡,订单的数量也不对。”当场和商家沟通后,他及时化解了这一异常情况。
在帮送场景取物环节,他通过仔细进行物品验视,严格按照日常规范操作,不仅检出违规物品并进行处理,同时还注意到奢侈品没有保价的情况,他也因此获得高分。
比赛结束后,孟炫志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他在学习如何从一名骑手成为一名团队负责人。如今,“孟炫志战队”已经拥有57名骑手。
“坚持学习,是通往成功的捷径。”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三十而立的他更明白学习和成长的可贵。
今年,他们一家六口在嘉兴买了新房,安定了下来。尽管现在有了新的欠款——每个月6000元的房贷,但对他来说,这是“甜蜜的负担”,也是奔跑的动力。在这座城市,他有了家的方向,有了奋斗的坐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成了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工人日报记者 邹倜然 本报通讯员 谭罗敏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