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9:14:39 来源: sp20241121
每天一节体育课,有了硬性规定!日前,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发布《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的通知》,明确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而在此前,北京、上海等地也都出台过相关文件,要求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
每天一节体育课编入课表,同时强调不得以大课间活动、非全体学生参与的特色课兴趣课、课后延时服务等替代体育课,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不仅要求全面做好体育师资、场地、经费等保障工作,确保开齐开足每天一节体育课,还要求从课表备案、体育课时实施检查、开展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监测等方面强化体育课监督检查机制,严查弄虚作假,实施阴阳课表等行为……不难看出,深圳下了很大的决心,要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开足开齐开好,一项项保障举措很实也很硬,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是“小胖墩”“小眼镜”情况仍然突出,并且呈低龄化趋势。不仅是身体健康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同样令人揪心。让青少年拥有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动起来。而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以体强身、以体育心的重要途径。每天一节体育课,显然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一至九年级总课时占比为10%-11%,高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但由于师资、场地、设施条件不具备,或者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地方体育课并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仍然存在。虽然课程方案中,各项课程没有主次之分,但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确实处于“副课”“边缘课”的地位。
深圳在国家方案基础上,提出“每天一节体育课”这一更高目标,开了一个好头,做了积极的示范。其他地方能否跟上,这也是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补齐体育课师资短板,还要强化场地、设施、经费保障,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都要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从认知和行动层面将孩子身体健康、心灵阳光放在首位,改变以牺牲孩子健康追求分数的做法。不仅学校要保障体育课,下课放学之后的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同样不可或缺。
体育纳入中考,倒逼着学校和家庭关注体育、重视体育。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应试倾向。在“追分”的惯性思维下,一些家长把“卷”的阵地拓展到了体育,为了应付考试而提前进行高强度的培训。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加强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初衷,再度陷入了应试的窠臼,而且还有可能损害孩子身体健康。
不管是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是体育进中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培养运动兴趣,引导其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而非考多高的分,更不是通过体育进行筛选、淘汰。对此,很多地方都在完善体育中考方案,通过强化过程性评价、弱化选拔来避免应试倾向。比如,北京在将过程性评价纳入中考总分的同时,明确体育中考现场考试调整为合格考,参与即合格、合格即满分。这些做法,都指向于引导回到参与体育锻炼的初衷。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相信伴随着体育课从“周周见”变为“天天见”,从“边缘课”变成“必修课”,体育的育人功能将得到充分展现,“小胖墩”“小眼镜”将变少, 孩子们也将更加阳光、自信。
(责编:燕帅、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