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如何讲好“石榴花开”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19 00:47:09 来源: sp20241119

  “塔城人民真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我想把它呈现出来,告诉全世界。这也是我写《石榴花开》的出发点。”2022年夏天,著名作家何建明走进被称为“民族团结沃土”的新疆塔城地区,在采访并接触了200多名当地居民后,他选择通过书写16个人物故事,展现当下新疆民族团结的真实图景。近日,“新疆民族团结纪事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石榴花开》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结束后,何建明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采访,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何建明 受访者供图

  奇妙“名字链”的密码

  近五六年,何建明去过4次新疆。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石榴花开》,他第一次踏上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地区。

  据当地政府官网介绍,塔城地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540多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110.87万人(含兵团),现常驻有29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涌现出一批全国、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典型,民族团结成为塔城的“金字招牌”。

  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切体会到这段“官方介绍”背后有多少鲜活生动的故事。

  《石榴花开》第五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韩莲·韩兵”的哈萨克族姑娘。何建明曾经被好友、新疆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科普”过哈萨克族的取名传统,即一般把父亲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后面,以示传承。因此,当眼前的姑娘报出自己名字,直觉告诉何建明,这个名字背后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而且一定是民族团结的故事”。

  女孩领着何建明去自己姑姑家做客,这一家人告诉何建明,他们家族从已故的祖父母那一辈算起,有4代共83口人,来自7个民族。“韩”其实是女孩祖母的姓,祖母来自天津杨柳青,再往上数,祖母的爷爷辈还有俄罗斯血统。新中国成立后,祖母和哈萨克族的祖父在塔城扎下了根。因为祖母特别能干,在大家庭里特别有威望,所以家人都自称“我们老韩家”。他们不会特意强调自己是什么民族,“只知道我们是中华民族!”

  “老韩家”每个人的名字都有讲究,其中有文化的寓意,有时代的印痕,有希望女儿“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小小期待,也有祝福“国家兴旺”的大大愿景……

  听完这一大家子每个人的名字由来,何建明非常感慨,新疆各民族之间能够凝聚团结,就是有千千万万的“老韩家”编织着一张中华民族大团结、爱国又爱党的社会基础网。而且,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正通过“老韩家”这样的“名字链”,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至未来。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和新疆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石榴花开》。新疆人民出版社供图

  “绣”出来的报告文学

  “把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讲好了,就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好了。”何建明说,这次创作经历让他感受到,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就得选择精美的“小故事”,并用“绣花般的功夫”来进行叙事。

  何建明书写的,是近百岁的老妈妈曼热亚木将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像守护“戈壁荒漠上的绿色苗苗”一样守护着自己的学生们;是被称作“脐带爸爸”的吾哈斯医生骑着马、背着药箱,在草原上接生了2800多个新生儿,赢得牧民们的信任和爱戴;是来自陕西的“天山老兵”张秋良退伍后带着新婚妻子回到新疆,在自己守卫过的边陲安家,为7名烈士战友义务守墓40余年……

  读者看到的,是塔城人的团结一心,是结对帮扶的基层干部和村民“处成了亲人”,是来自辽宁的援疆干部、医护、教师等“超期服役”……

  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留下这样一句“书评”:“‘民族团结’就4个字,但背后是多少人多少年来的努力啊!”

  “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进到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是文学、艺术最好的归宿。”何建明说,报告文学作品可以让塔城的民族团结故事“走出去”,也能让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走出去”。

  今年2月,《石榴花开》多人有声剧在学习强国App、塔城市融媒体中心官方抖音账号等多个平台上线;5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石榴花开》出版座谈会上,相关电影改编项目宣告启动;6月,《石榴花开》英文版将由英国新经典出版社出版发行……“石榴花开”的故事仍在继续,也正在通过越来越丰富的传播方式,被更多人听见和看见。

  【人物简介】

  何建明,1956年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著有《革命者》《雨花台》《忠诚与背叛》《中国高考报告》《诗在远方》《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石榴花开:新疆民族团结纪事》等。(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实习生 宋珂欣 报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