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0:22:31 来源: sp20241119
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连线评论员)
对话人:
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韩小乔 安徽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奇峰怪石竞秀,云海日出“同框”,前不久,安徽省黄山风景区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结束封闭轮休期,正式恢复对外开放。近40年来,黄山已进行4轮景区山峰轮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列为“中国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的典型案例。对于风景名胜,优质景点封闭,可能会影响游客体验,但“不间断营业”又不利于生态修复,如何在保护和发展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韩小乔:黄山景色四季各异,游人如织,而高海拔景点生态条件相对脆弱,生态承载力有限。主动按下“暂停键”,是黄山风景区从“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实践中得到的启示,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轮休的景点和前来的游客,黄山都有精细化管理方案。管理人员对轮休景点定期“体检”,比如给“体弱”的古树名木制定复壮方案,对症下药治理水土流失等。景点轮休期满,接受专家监测评估,各项指标达标,才能重新开放。同时,黄山风景区把具有可替代性的景点结成对子、互相轮休,有利于减少游客缺憾。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才造就了黄山与游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双向奔赴。
周珊珊: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新兴网红旅游城市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黄山市这一老牌旅游城市不断推陈出新,让山峰“绿起来”带动当地群众“富起来”。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发展的“金山银山”、人民的“幸福靠山”,黄山积累了哪些经验?
韩小乔:生态家底,是黄山的骄傲,也是最大“本钱”。微风、暖阳、古村、炊烟,游客不经意间邂逅的美好,正是黄山文旅市场的风口。美丽资源要保护好,也要转化好,如此,才能真正拓展绿色价值,发展好“美丽经济”。黄山之美,不仅在于“天生丽质”,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创新打造村碗、村创、村戏、村赛、村官5个“村字号”品牌活动,让游人品美味、观佳景、赏民俗、看好戏,一批古村焕发新生。比如,有1200年历史的西溪南古村落,今年春天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同时,培育电竞比赛新业态,发展街头音乐会等夜游产品,推出国际时装秀,用“好看、好玩、好吃、好拍”吸引年轻游客。事实证明,向绿而行、依绿而兴,方能点绿成金、长青常盛。
周珊珊:经过两年的谋划,大黄山建设的大幕已正式揭开,借助“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构建涵盖黄山、池州、安庆、宣城4市的统一大IP,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着眼“世界级”,黄山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将大黄山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韩小乔:新安江畔,水烟缥缈,百里画廊景色优美;“国际会客厅”里,奏响牵手世界的友谊乐章,架起黄山与全球对话的桥梁。既然大黄山不是一座山一个市,黄山也要跳出“山”、看长远,向全域旅游转变、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升级、向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延伸。比如,以大黄山为纵坐标、新安江为横坐标,发展“山、水、村、夜”等新业态,突出“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大黄山既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又特色不同、禀赋各异。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山耸翠;徽州文化、桐城派文化、佛教文化,人文璀璨。大黄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既立足优势、挖掘特色,又“串珠成链”、协同支撑,将共同谱写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新篇章。
周珊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黄山乃至整个安徽的发展,背后也蕴含着人文经济学。让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或许正是黄山千年文脉的现代回响。
韩小乔:人文之美,映照发展之兴。在黄山,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作为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迎客天下、和合共进的独特人文内涵,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灵动摇曳的非遗鱼灯都会点亮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600多年,生生不息,“大鱼”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扎鱼灯、做直播、开民宿、办餐饮,2023年元宵节期间,汪满田村接待外地游客1.8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0万元。不止鱼灯,徽砚、臭鳜鱼、祁门红茶、舞龙表演,每一个和黄山相关联的项目,背后都能延伸出一条产业链。从人文到经济,从“中国风”到“国际范”,黄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与商业共荣共通。依于山水,据于人文,兴于产业,持续擦亮“中国黄山、世界黄山”品牌,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让灿烂文化引领产业勃兴,安徽山水人文优势将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05 版)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