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5:07:32 来源: sp20241114
无人出租车在马路上行驶,无人快递车在社区里穿行,无人商店开门迎客,无人工厂黑灯运转……如今的北京经开区,随处可见无人智能设备,它们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一群有智慧的人——工程师。
作为首都先进制造产业聚集地,经开区聚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家企业,拥有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如何让管理经验、创新思维在他们之间流动,产生更大价值?新联会工程师分会的诞生,让经开区这座产业之城,找到了一把“开门造车”的“新”钥匙。
9月8日,北京经开区新联会工程师分会成立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用精益思维打开一扇“门”
谈到经开区新联会工程师分会成立的起点,分会秘书长、工程师张建民提起自己的一次难忘经历。
多年前,张建民曾负责全厂持续改善的工作任务,但他发现全员参与改善的热情并不高。如何才能让更多人参与改善、取得更好的效果呢?通过去外面学习,他找到了答案。
在走进一家外资食品企业参观后,张建民发现,“这里到处都有改善项目的存在,员工对改善成果充满自豪感。而负责持续改善工作的,仅仅是两个20岁刚出头的女工程师。”
为什么她们能做出这么出色的工作来?张建民那时满是好奇。
了解后发现,这家企业的持续改善体系基于人性来设计,将改善与晋升挂钩,做改善有精神和物质奖励、不做会有一定的压力,员工们自然充满“干劲”,乐于去做改善。
张建民将这样的经验带回后,公司的改善成效果然有了明显提升。尝到甜头的他愈发坚信,“工程师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看到别人怎么做”。
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每次都能遇上“及时雨”般的交流。想在高新技术企业“求艺”,更讲究一个“机缘巧合”。
怎么能让机缘变成必然?“那就创立一个平台,组织有学习需求的工程师加入”,精益专家李群与张建民一拍即合,成立专供工程师及其管理者交流的组织,名字就叫“京亦企盟”。
是(北)京亦(庄),也是精益;是企(业)(联)盟,也是启蒙。李群介绍,“谐音梗里,就是我们对这个平台的期待”。
以前,如果遇到企业不接待参观学习,张建民就只能找同学、朋友、前同事偷偷带进去。有了“京亦企盟”这把“钥匙”之后,平台的工程师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开”一扇公司的“门”,搭建起学习交流的桥梁。
10月11日,工程师分会走进标杆企业学习现场。受访者供图用统战力量加固一把“钥匙”
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工程师,不仅仅只有张建民和李群。
如今的经开区,已经形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汇聚大量的创新型制造企业,拥有庞大的工程师群体。
“工程师对技术的迭代、行业的发展更会起到关键性作用。”经开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京亦企盟”工程师的热情,就是强大的内生动力,可以为经开区产业的精益化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无限可能。经开区工委把区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中流砥柱——工程师群体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创造性地提出成立新联会工程师分会。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京亦企盟”工程师们的认同。
经过半年的准备,9月8日,经开区新联会工程师分会成立,成员包括来自经开区35家企业的74名会员,他们多是民营、合资、外资等非公企业的员工。
除了满足工程师取长补短的需求,工程师分会还准备利用工程师们的专长,打造出一个“智囊团”,帮助经开区企业更好地发展。“调查需求—策划活动—部署实施—检查效果—改正提升”,工程师分会把工厂管理逻辑,带到了社团组织工作中。
张建民介绍,“在工程师分会成立之初,我们就向成员发布了调查问卷,了解大家的需求。根据需求设计相关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再次收集大家对活动的反馈,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活动效果。”
今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普遍遇到了毛利大幅缩减的问题,经开区的企业也有很多经营上的困惑。
10月中旬,受某生物医药企业邀请,这支由工程师分会组成的“专家团”,围绕“人工作业效率提升”主题,为企业在现场做起了精益诊断。
“毛利缩减了,就更要减少各种浪费。”工程师专家团表示,“在需要的时间生产需要的数量,畅流、省力、少人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专家团提出了几十项改善建议。
成立至今的两个月里,工程师分会已经组织了8场活动,走进多家中外企业交流学习。李群说:“这需要工程师们的热情、经开区统战处的支持和平台的号召力,三者缺一不可。”
未来,这座产业之城中,一个个强大的“新”力量正在诞生。不只是工程师分会,经开区工委还将以园区为主体,打造新联会“园区分会”,经开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将继续扩大新阶层工作的覆盖面,把园区内的企业、员工也组织起来,引导和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挥自身优势,让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完)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 作者刘益伶 实习生任德辉报道)
【编辑:钱姣姣】